全国科普月│氢能时代已来:中外院士齐聚杭州共话科技挑战与对策
金秋时节,钱塘江畔迎来一场科学思想的碰撞。9月16日下午,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内,嘉庚讲堂——“之江院士讲坛”第36期暨杭州科学大讲堂第226讲“未来已来—氢能时代的科技挑战与对策”联合启幕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南京大学教授、中国功能材料学会理事长邹志刚与德国科学技术研究院院士、牛津大学中国中心(亚洲与中东研究学院)教授Peter Sachsenmeier同台论道,围绕“氢能时代的科技挑战与对策”展开深度探讨,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前沿思考和创新思路。
氢能革命正当时 浙江抢占新赛道
当前,全球正迎来以氢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革命。氢能作为零碳排放的终极能源载体,在交通、工业、储能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。新材料则是氢能技术突破的关键支撑,从催化剂到储氢材料,从燃料电池到系统集成,每一项创新都推动着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。
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,正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链,打造“氢动浙江”新名片。本次活动汇聚中外院士智慧,旨在为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,助力在氢能时代走在前列、赢得先机。
中外院士共话氢能未来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
邹志刚院士首先作了题为“未来已来——氢能时代的科技挑战与对策”的专题报告。作为我国氢能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,邹院士从技术瓶颈、材料创新、系统集成等角度深入剖析了氢能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,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。邹院士指出:“氢能不是可选能源,而是必选能源。我们需要在制氢、储氢、用氢各个环节实现技术突破,特别是要解决成本、效率和安全性三大挑战?!?
Peter Sachsenmeier教授则从全球和历史发展视角出发,分享了“能源革命和AI革命改变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”。Peter Sachsenmeier教授凭借其在科技、文化、教育多方面的丰富经验,先从能源革命入手,继以分析AI以及人口加速减少的现状,预测能源、AI革命将给教育带来的新工具、新模式,展望教育革新。
互动交流碰撞思想火花 荣誉授予彰显学术价值
本次主题报告后的互动环节,与会者中的学生以及优秀企业代表踊跃提问,从技术细节到产业政策,从科研突破到商业化路径,问题涵盖氢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。两位院士耐心解答,与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,现场气氛热烈。
随后举行的荣誉授予仪式上,省科协党组成员、副主席郭寄良和市科协党组书记、主席孙雍容为两位院士颁发证书及鸣谢牌,感谢他们为推动科学普及和技术创新作出的突出贡献。
三大科普品牌强强联手 打造高端科普盛宴
本次活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、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、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、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,由浙江省科技服务中心、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承办,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协办,活动汇聚了国内三大科普品牌的优势资源。
嘉庚讲堂作为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学部携手打造的“科学与中国”子品牌,20载深耕科普,2000余场报告会让科学之光点亮神州;之江院士讲坛自2021年启动以来,始终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,聚焦前沿科技,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,搭建起党政干部与顶尖科学家沟通和交流的平台;杭州科学大讲堂则是杭州市科协的科普名片,自2007年开讲以来,已成功举办225场讲座,累计吸引近百万受众,让科学魅力深入人心。
三大品牌的此次联手,不仅体现了科普工作的创新融合,更展现了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。
凝聚共识 共创氢能新时代
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科研工作者、产业代表和政府部门搭建了高端对话平台,更为浙江省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前瞻指引和科技支撑。
与会专家表示,氢能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,科技挑战固然存在,但通过国际合作、学科交叉和产学研深度融合,这些挑战终将转化为发展机遇。浙江作为创新活力强、产业基础好的先进省份,有望在氢能赛道上一马当先,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能源转型提供“浙江方案”。
随着活动的圆满结束,氢能科技的种子已在之江大地播下,期待在不久的将来,这些种子能生根发芽,绽放出绚丽的创新之花,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。(服务中心)